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獨立書店 非獨不可

「因為不願意看見我所珍重的東西在主流市場裡消失,所以,我們繼續守著自己的書店。」這是許多獨立書店老闆的心聲,也是這個信念,讓他們在大型連鎖書業的夾縫中另闢生路,堅持小眾的精神,開創不同型態的閱讀。

 ■五家書店先發結盟
正當誠品書店與出版商的談判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幾家獨立書店也在此時悄悄串連,準備攜手迎向書市的巨大變動。今年2月,率先結盟的5家書店先以《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電子報》共同發聲,創刊初期內容以串連各家店長手札、活動訊息為主,除了向讀者宣傳書店,也希望號召更多獨立書店加入,推動更大規模的聯盟正式成立。
獨立書店談結盟,這不是頭一遭。台北公館周邊書店的「溫羅汀」(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路)聯盟就是前例,不同的是,這次合作的書店分佈更廣,從北到南涵蓋了台北淡水的「有河book」、永和「小小書房」、竹北「草葉集」、台中「東海書苑」,以及嘉義「洪雅書房」。
相對於溫羅汀是集合同一區域裡的書店,彼此同質性較高,這5家書店的風格、訴求和經營方式則大不相同,如「洪雅」的社運色彩鮮明,「有河」是結合淡水河景的風景書店,「小小」和「東海」分以文學和人文類的選書品味為號召,「草葉集」則採書店和飲食的複合式經營,實踐完整的生活概念。他們均認為「獨立書店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不受集體市場的約束」,所以在聯盟中保持各自獨特性,是他們最初也最重要的共識。

 ■要好賣的書,還是賣好書?
一個人很孤獨,但一群人就能互相取暖,這是小書店期待結盟的初衷。面對大型連鎖書店的壓力,獨立書店的處境如何?面對出版業,大家的想法是什麼?每家店生存下來的方法又是什麼?為了解這些狀況,小小書房主人劉虹風行腳拜訪其他獨立書店,大家也熱絡地分享經驗、訊息和人際網絡,東海書苑剛好擬了一份成立聯盟的企畫案,預計向相關政府單位申請補助,希望讓聯盟能有資金實際運作下去。
企畫案中規劃了聯盟的長程運作方向,最初的宣傳階段,主要為建立共同網站、合作舉辦活動;接下來是整合物流,也就是架設一個向出版商統一訂書的網路平台,以節省每家書店重複的人力、減少因訂量太少而被忽略的情況;最終階段則是遠大的願景,即走向出版,從被動選書的書店角色,成為創造好書的出版單位。
不論企畫案是否通過申請,聯盟勢在必行,在即將到來的出版大變局中,獨立書店不願在這個時間點、這個議題中缺席--自從金石堂、誠品接連向出版商祭出強勢的談判條件,對台灣整體書市的衝擊正在擴散,誠品將「月結制」改「寄售制」後,影響出版商必須出版更好賣的書才能平衡收支。擁抱暢銷書的同時,小眾、冷門的書消失得更快,「你無法想像我們的憂慮是,沒有好書可以賣。」劉虹風說。獨立書店代表的是有主題、重創意的書店,「適合我們的書在哪裡?」他們同聲問。劉虹風積極表示:「結合力量大,我們希望讓出版社更注意我們的存在,希望出版界在整合時,不只配合連鎖書業的方向調整腳步,也可以試著把獨立小書店納進變動的考慮範疇裡。」

 ■凝聚小眾的力量
連鎖書業為了獲得最大市場,必然只能顧及大眾需求,而獨立書店則守著小眾書群,為社會保留多元的聲音。「如果社會上只有暢銷書,大家都讀一樣的書;被養出來的人也會是一模一樣的,而小眾則是一股違反既定邏輯的、突破的力量。」東海書苑創辦人廖英良說,因此獨立書店的存在,也能支持出版社不要放棄非主流的好書。
活躍於南台灣的洪雅書店主人余國信則強調,獨立書店的進書或賣書,是認同大於利益考量,「資本主義的方法雖然可以賺大錢、擴大企業,但是沒有人情味,而我希望回歸情感和合作,因為情感才是長長久久的。」
草葉集主人Only所看重的還有實體空間的存在,「即使網路書店崛起,人還是需要和另一個人接觸,所以實體書店仍有其意義,獨立書店則是把個人特色更鮮明地保留下來。」有河book為了和城市裡的連鎖書店有所區隔,創造了有河水流過的風景,店內也打造成悠閒、浪漫的地中海風情。
不同於過去街角可見的「賣書兼賣文具」的傳統書店,獨立書店不只為買賣營生,更用心於閱讀空間的經營,以尋求書友的認同感,這正是新型獨立書店的特色。「獨立書店能不能活?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以什麼形式活下去。」為了往積極面「活下去」,並開發出更多創新的出路,聯盟,想必是美好的開始。

來源:時報資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