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新聞博物館 新聞業大觀園

美國首都華盛頓不僅是全球權力中樞,也夙有人文薈萃的美名,最近更多了一座文化勝地:全新落成的「新聞博物館」(Newseum)。這座表彰全球新聞界的歷史、成就與價值的宏偉殿堂,即將在4月11日隆重開幕,世界各地的讀者可以先上網站「www.newseum.org」先睹為快。
新聞博物館位於賓夕法尼亞大道555號,西眺白宮,東望國會山莊,隔街就是國家美術館與史密森尼自然史博物館,地理位置極佳。博物館樓高7層、42公尺,樓板總面積6萬平方公尺,包括14間展示館、15間多媒體劇院、2座電視攝影棚。全館興建費時5年,耗資4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7億元),由名建築師波爾夏克(James Polshek)與博物館設計家愛普邦(Ralph Appelbaum)聯手打造。
新聞內容無所不包,博物館展示品也比豐富多元。例如8塊柏林圍牆混凝土,每塊高約3.6公尺、寬約1.2公尺,重達3噸,象徵冷戰時期自由與極權的鬥爭。一塊油漆斑駁的木板,是水門醜聞爆發地點的旅館房門。一團扭曲變形的鋼架,代表另一段怵目驚心的歷史:它原本是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頂樓的天線,曾經見證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新聞並不侷限於當代,這項事業與人類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在博物館的典藏品中,最古老的一件來自3262年前的兩河流域,是蘇美人刻畫楔形文字的泥板。新聞報導可說是歷史書寫的「草稿」,博物館保存大量深具歷史價值的報紙、雜誌、照片與影片,猶如帶領參觀者走進時光隧道。
從華府地鐵史密森尼站出來,走到新聞博物館對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高23公尺的田納西大理石牆,上面鐫刻著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全文,揭櫫言論與出版自由不可侵犯的神聖原則。牆上還開了一扇寬24公尺、高17公尺的「世界之窗」,象徵新聞運作崇尚的「透明」理念。
踏進博物館一樓,置身於27.4公尺高的敞亮中庭「新聞大殿堂」,佔據一整面牆的「電子世界窗」螢幕,播報世界各地最新消息。天花板懸吊著現代新聞業獨有的兩項利器:一具複製的人造通訊衛星、一架貨真價實的新聞直升機。
來到「今日頭版館」,你將看到80家主要報紙每天傳送過來的頭版,還可以利用電腦螢幕搜尋全球579家報紙的頭版,包括台灣的《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與《蘋果日報》。如果想對重大新聞追根究底,或是掌握新聞業的發展趨勢,不妨進入「追蹤報導館」。
如果想體驗新聞工作的況味,「互動新聞室」讓你一次滿足客串文字記者、攝影記者與電視記者的夢想。你可以選擇記者、主編或主播的不同角色,透過電腦遊戲模擬新聞報導的完整流程,或者錄下自己站在多種虛擬佈景播報新聞的畫面,由館方整理後傳送到你的個人電腦。
如果對新聞攝影特別有興趣,「普立茲攝影獎館」展出歷屆68位得獎者的傑作與訪談。如果要回顧新聞歷史,「新聞歷史館」讓你一覽新聞記者對歷史性事件的第一手報導。如果想瞭解新聞自由遭遇的挑戰,「世界新聞館」詳盡分析世界各國的狀況,「記者紀念館」則是向無數為工作、為理念犧牲生命的新聞工作者致上最高敬意。
這座新館是新聞博物館的第二代,舊館位於波多馬克河對岸的維吉尼亞州阿靈頓,1997年落成,2002關閉。新館面積是舊館的三倍有餘,兩館都由「自由論壇基金會」(Freedom Forum)規劃管理,興建與營運經費主要來自《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新聞集團、奈特瑞德集團、時代華納、福斯電視、美國廣播公司、國家廣播公司等媒體鉅擘贊助。
不過可能興建成本高昂,新聞博物館採高票價策略,全票要價20美元(約新台幣610元),兒童票也要13美元,與同在華府的「間諜博物館」、「杜莎夫人蠟像館」等商業機構不相上下。這種作法引發一些媒體批評,認為館方應該讓票價更平民化,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這個新聞業大觀園。

來源: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