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大陸米塑王 來台獻藝

7歲起師承父輩學米塑,52年來創作不懈,栩栩如生的作品在展場上發生過多次被小朋友誤食的趣事,甚至連果蠅都來湊熱鬧,在剛「出爐」的番茄、柑橘上兜圈子。
出身於溫州飲食世家,王錦榮自小受祖父、父親的薰陶,7歲學藝,8歲就會雕刻圖章,巧奪天工的手藝為他博得「米塑王」稱號,也是中國大陸官方認定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據史料,唐朝時就出現米塑的文字記載,南宋時更盛行。清咸豐年間,米塑主要用於壽桃製作,見於慶壽、禮佛等民間活動中,清末民初時出現了戲劇人物造型,由實用性逐漸往觀賞性發展。
王錦榮表示,捏麵人以糯米和麵粉為素材,米塑則以一般生活中食用的米(俗稱大米)和糯米磨成粉煮熟的米糰為原料,配上各種色彩,作品或呈現顏色分明的層次感,或流露出自然的融合性,都是靠師傅揉、捏、掐、刻、扮等工夫,而非型塑後再上色,「才能顯出真本事」。
和捏麵人一樣,米塑也有不易保存的問題,擺久了容易裂開、發霉或被蟲蛀,王錦榮經長期摸索和反覆實驗,找出解決保存難題的方法,在最佳狀況下,甚至可保存達30年以上,其中添加了什麼「祕方」?他不便透露,「但台灣的朋友若有興趣,很願意彼此交流分享經驗」。
王錦榮做過最大的米塑作品高近4公尺;「水滸傳108將」系列中的人物多達300個。或許是作品太逼真。此次在國父紀念館展出20餘件米塑作品,以溫州早年市井小民生活百態和老行當為主題,包括拉黃包車、補鞋、箍桶、泥匠、補傘、製竹椅、賣肉、剃頭、製簑衣、打銅擔等。

來源:時報資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