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喝母乳六個月 提升智力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以兩千年到2002年出生的一萬八千多個小孩為對象,發現以母乳哺育半年的小孩,到三歲大的時候,在文字、數字、顏色以及形狀的辨識上,表現優於喝牛奶的小孩。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母乳哺育時間持續多久對小孩的智力發育幫助最大,結果發現,母乳的好處會在持續哺育的四個月後開始顯現,到六個月達到高峰。
喝母乳半年的小孩,與沒有喝母乳的小孩所顯現的差異最明顯,超過六個月,差異又趨於縮小。研究建議,新生兒從只喝母乳轉換到增加副食的最佳時機是六個月大。

(中廣新聞網)

藝術雙年展 城市人必修學分

此刻的亞洲共有八個藝術雙年展登場,台北、上海、廣州甚至近乎同步開幕。藝術雙年展不僅是城市競爭的重要舞台,也彷彿成為城市人必修的藝術學分。「美國夢=白日夢」、「女兒=養老金」、「擦鞋匠≧白領階級」…一位上海市民喃喃自語,仰望著前方彷如上海曬衣街景、萬國旗般高懸在上海美術館的一件件印有標語的T恤;一旁的少女、少男人手一台手機、相機,猛拍照留念。
以「快城快客」為名的雙年展,邀請荷蘭藝術家傑尼‧范‧黑思維克為雙年展量身打造的裝置藝術「上海夢─擁有一張城市金卡」。她在上海地圖隨機選取地點,訪問當地工作的人們有何夢想,其目的「不只是強調城市飛速發展中隱藏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考察發展進步的夢想是如何激發這些力量的。」廣獲上海市民共鳴。以往習慣在十一月舉行的台北雙年展今年順勢提前在九月舉行,並與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形成「三館互動」。藝術雙年展在百餘年前發源於義大利威尼斯,如今在世界各國或多或少皆可見「移植」的痕跡,帶有某種程度的「後殖民」色彩。今年選定「與後殖民說再見」為主題的廣州三年展格外可見其學術野心,儘管爭議「何為後殖民?如何說再見?」的批評隨之而至,但主辦的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說:「與後殖民說再見,不是從後殖民出走,而是『重新界定』和『再出發』」。各界的質疑,「都是可供思考的角度」。從雙年展/三年展在亞洲發展的軌跡來觀看,它無疑已成為城市行銷的重要手段。廣東美術館早在一年多以前即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宣布此一主題,接著在香港以及北京等幾個大陸城市舉行「流動論壇」,在學術辯證的同時,也藉由雙年展擴散城市影響力。上海雙年展的主題「快城快客」更直接與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相互呼應,90%的作品是主辦單位委由藝術家為上海量身打造的創作,並以專區呈現上海人民廣場百年文獻展,為兩年後的上海世博會「熱身」的意味濃厚。
過去前來參加台北雙年展的國際媒體寥寥可數,今年約有四十家國際媒體或從上海或從南韓光州、釜山雙年展,順道前來。做為雙年展/三年展的文宣焦點,本屆上海雙年展與廣州三年展都出現強調巨大、創紀錄的「重量級」展品。大陸藝術家楊福東為廣州三年展創作的錄像暨裝置「青‧麒麟」,從山東運來四十噸重的麒麟石雕,還打掉廣東美術館原有的餐廳、重鋪展場地板。
上海雙年展擁有名列大陸當代藝術四大天王之一─岳敏君的「五彩龍騰」。他為上海雙年展量身打造的41隻長著岳敏君式招牌笑臉的巨型恐龍,這批由不鏽鋼及鑄銅製作的恐龍,最大隻的長達31米,承重超過身為古蹟的上海美術館樓地板的承重限度,為確保場地安全,館方特在大號恐龍腳掌下的樓層加設柱子保固。這類由藝術家創作的「奇觀式」展品,吸引了所有媒體與觀眾的目光。觀眾爭相與岳敏君的恐龍合影留念、甚至拍打恐龍想探測它的耐受度;更不乏閤家光臨的觀眾,彷如進入藝術迪斯奈樂園。讓前往考察的北美館編審蔡雅純,發出想進行「大陸博物館觀眾的社會學研究」的感嘆。
如果說,大眾化與學術性、批判性是雙年展/三年展光譜的兩極,台北雙年展對政治、社會的批判性,當可奪冠。本屆台北雙年展有16件內容直指台灣社會現況的作品,是歷屆最落實「在地化」者。土耳其藝術家布拉克‧德里爾在台北縣溪洲部落創作的「反擊計畫:行動介入小組」,犀利批判相關單位以「拯救人民脫離危險環境」等藉口掩飾房地產業的發展欲望及投機利益。類似這樣被官方歸類為有「反政府」傾向的藝術創作,在台北雙年展非特例,但在大陸舉辦的雙年展卻是不可能展出的。
「藝術需要自由」,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謝小韞觀察,現下大陸官方的禁忌讓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受限,這雖是台北雙年展的利基,她期待大陸更開放,「或許藝術可以做為開放的先行指標,比政治更快向前跨一大步!」
上海雙年展單是中秋節當天即湧入1萬1千餘名觀眾,但質疑它是藝術嘉年華,將藝術娛樂化、大眾化的聲音也伴隨超人氣而來。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自信滿滿:「我們就是要嘉年華、就是要大眾化!」他認為,上海雙年展主要在行使教育功能,順應現實的需要、強調「城市文化進步的力量」是必要的。總策展人張晴則認為,當代藝術教育的過程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從傳統的藝術展覽樣式向國際轉型,他有信心和雄心來執行學術,並扎根在城市的土壤上。
「上海雙年展像『紳士』,我們比較野、比較『江湖』!」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如此自評。廣州三年展的「野」性時而遊走在禁忌的臨界點,更反思「多元文化主義」和「身分政治」的意涵,在大陸雙年展中是獨特的。
那麼台北雙年展就是「狂」。本屆台北雙年展觀照眾多全球化相關議題,從台北都會的轉型、外勞處境、曖昧的國家定位、無所不在的戰爭狀態,乃至被忘卻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提出反全球化運動論述的「世界大一同」展中展…本質已逸出傳統視覺藝術的審美觀,取而代之的是「用視覺思考」,藝術家創作的手法或幽默逗趣或辛辣批判,目的不在提供解答,而在詰問。
一向百無禁忌的台北雙年展,在延伸展場的過程卻意外增添一段插曲─台灣藝術家崔廣宇的錄像「十八銅人」計畫在捷運站的電漿電視播映,但因藝術家在此作品中假想自己是武俠小說中萬物不侵的高手,不時做出撞牆、嘔吐等異於常人的行為,讓台北捷運公司頗有「異見」。幾經溝通,這件分為十個片段的錄像中仍有三段遭否決,無法公開播放,也意外探測藝術創作走出美術館的「底線」。
世界各地的雙年展皆自命為「國際雙年展」,但在專業策展人眼中,雙年展的國際化程度、操作的模式甚至藝術家參展的心態均有可議之處。北美館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芳薇觀察指出,近年的藝術雙年展,往往「地域性大於國際化」,即連以「學術性」著稱的德國文件大展,近來其教育性、地域性也超越了國際性。這種變化其來有自,每個城市舉辦的雙年展都得面對城市的「深層結構」,牽涉的層面相當複雜,「有什麼樣的城市,就有什麼樣的雙年展!」如大陸在開放後,處於經濟起飛的「招錢」階段,藝術界也無可避免會呈現這個層面。
「雙年展更多的是圈內人的自娛自樂,是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舞台。」大陸藝術家鮑棟批評,雙年展的模式被「神話」了,人們感覺參加雙年展的藝術家就是「成功的藝術家」。張芳薇卻認為,「無法從絕對意義看雙年展」,「在巨大的全球當代藝術網絡中,舉辦雙年展的城市就如同在形構『亞洲當代藝術的地鐵圖』」被選入雙年展的藝術家,形同被編織入地鐵圖的紋理,其所呈現的「共相」自有其意義。

第六屆台北雙年展
●開幕時間:2008/9/11
●展期:2008/9/13-2009/1/4
●策展人:徐文瑞(台北/德國)、瓦希文‧寇東(Vasif Kortun,土耳其)
●展場: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啤酒廠、小巨蛋天幕、捷運忠孝新生站、齊東街日式宿舍
●內容:來自26個國家地區、47組/位藝術家作品,約有16件為現地製作。
●網址:http://www.taipeibiennial.org/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
●開幕時間:2008/9/6
●展期:2008/9/6-2008/11/16
●主題:與後殖民說再見
●策展人:高士明(杭州)、薩拉馬‧哈拉吉(Sarat Maharaj,倫敦)、張頌仁(香港)
●展場:廣東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
●內容:來自40多國家和地區、178位藝術家新作
●網址:http://www.gztriennial.org/

第七屆上海雙年展
●開幕時間:2008/9/8
●展期:2008/9/9-2008/11/16
●主題:快城快客
●策展人:張晴(上海)、Julian Heynen(德國)、Henk Slager(荷蘭)
●展場:上海美術館
●內容:來自荷蘭、以色列、美國、土耳其等國,約60位藝術家新作。
●網址:http://www.shanghaibiennale.com/

(聯合新聞網)

祖魯族堅守驗處女習俗

南非最大種族祖魯族向來有替女孩驗明處女之身的習俗,少女們先來到部落長老家,再一起到偏遠的山丘,仰躺在毛毯,由長老檢視處女膜;如果仍是完壁,便可以得到證件,引以為榮。
南非國會二○○七年立法禁止處女驗身行為。性別及人權倡議人士一直指斥該項習俗。然而,南非東岸祖魯族勢力龐大的鄉下地區不甩政府法律,依然擁抱驗處習俗。
九月中旬底,數千名祖魯族少女來到儂歌瑪山谷,坦裸酥胸,腰繫傳統滾珠裙,跳一年一度的蘆葦舞,向酋長古威爾.茲利希尼致敬。只有驗明完壁之身的少女,才有跳蘆葦舞的資格。
茲利希尼表示,人生中總有變化及發展,但那並不意味必須改變自己的文化。
《華盛頓郵報》報導,南非有部全世界最開明進步的憲法,謳歌多元化,但也規定,傳統文化習俗不得侵犯個人權利。法律禁止十六歲以下少女檢驗處女身,但這項習俗在南非依然爭論不休。
處女檢驗是由老婦人檢查少女陰部,察看處女膜有無破裂,經常當著少女的父母前進行。南非「性別平等委員會」支持禁令,認為少女們是受到壓迫才接受檢查;眾目睽睽下,實在貶低少女自尊,沒能「過關」者心靈會受到傷害。「過關」的少女有遭強暴之虞,原因是南非文化中,有些男人相信,與處女性交可以治癒愛滋病。
但支持驗處者大不以為然。他們表示,南非愛滋病肆虐為全球之最,處女驗身不啻文化上的節制行為,可以避免染上性病、意外懷孕甚至強姦案件。認出女童已非處女,可以揪出性侵小孩的變態狂。但批評人士指出,處女膜破裂的方式有很多種跟性交無關。
在南非,很少人認為警方會掃盪進行處女驗身的村落。但「性別平等委員會」主席賈沙表示,少女若堅決不願遵守部落傳統,法律是會替她撐腰的。

(中時電子報)

國際書展主題國 非主流當紅

世界文學的勢力消長和經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因新興國家經濟崛起,非歐美地區文學有更多曝光的機會。從德國法蘭克福、英國倫敦等重要國際書展近年選定的主題國來看,顯示藉由「輪替」機會,原本非文學主流的國家,恰可展現他們的出版面貌。
全球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今年邁入第六十屆,每年吸引超過一百個國家、近卅萬人次到訪,其主題國也成了各國角力的目標。今年起至二○一○年,已分別敲定為土耳其、中國與阿根廷。而四月落幕的倫敦書展,今年和明年也分以阿拉伯、印度文學為主題。
版權經紀人譚光磊說:「理由很簡單,因為歐美國家都已經炒過一輪了!」而「輪替」的效應,則讓書展出現微妙變化。
以土耳其為例,帕慕克二○○一年在美國書市竄紅、二○○六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打響土耳其文學在國際文壇的知名度。土耳其位處歐亞大陸交界,文化性格曖昧而矛盾,帕慕克的文學銜接古與今、東與西,正好為西方讀者提供閱讀的切入點。
法蘭克福書展以土耳其為主題國,還有更深的淵源。德國從六○年代起引進大量土耳其勞工,已繁衍出第四代後裔,柏林更成了土耳其人數最多的第三大城市。土耳其人在德國自成一區,過著純然的土耳其生活,麵包店、餐館、醫院全有如移植自伊斯坦堡,許多人終其一生也不會講德語。但土耳其人除了提供勞動力,他們設立的企業也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部分,年輕一輩土耳其人更透過音樂、文學、電影創作來表達移民的處境,展開與德國社會的對話。
八○年代以來,德國有越來越多土耳其作家的著作出版,題材廣含移民問題與社會現實,不少以德文創作。除了引介土耳其作家,德國與土耳其混血融合的文學面貌,也將是法蘭克福書展今年呈現的一大主題。而每年四月舉行的倫敦書展規模為世界第二,版權交易額和法蘭克福書展分占春、秋季的鰲頭。倫敦在三天展期內舉辦上百場研討會,使書展呈現濃厚學術色彩。今年倫敦書展以阿拉伯文學為主題,明年則聚焦新視野下的印度,後年選定南非。阿拉伯與印度在最近四年內也曾成為法蘭克福書展主題國,可見他們旺盛的創作和出版活力,已受西方矚目。
緣於宗教文化分歧、恐怖攻擊事件的陰影,西方與中東存在鴻溝。倫敦書展主打阿拉伯的用意在於「擺脫政治和宗教色彩」。而印度走過很長的英國殖民歷史,印裔作家早有英文寫作的傳統,印度文學在西方的能見度一向很高。如魯西迪以《午夜之子》贏得英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布克獎,寫出《印度三部曲的》奈波爾更被譽為英語文壇的重量級作家。但是西方讀者把這些出生印度、移居英國的作家視為印度文學代表,又太狹隘。印度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出版品為英語作品,但印度擁有廿多種地方語言,也正在疾呼母語傳承的重要,以免被英文所滅絕。
書展的功能就是展現多元的印度創作,了解近年題材轉變,不只耽溺於殖民悲情或異鄉生活的孤絕,而有更多挖掘歷史傳統或結合當代議題的書寫。

(中時電子報)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海角七號」 景點 (屏東)

《海角七號》的景點不管冷門或熱門,都有辦法追到景,拍照留念很OK,但勿打擾當地居民。
場景1 阿嘉的厝(恆春光明路90號)
男主角阿嘉(范逸臣飾)的家屋主是張永源,當初不收分文出借3個月;最近接客不斷,他苦笑說:「影迷老遠跑一趟,不給人家看,肯定傷心,所以我敞開大門,但日後要有所節制啦,否則電影沒下檔,我的百年老屋可能先塌掉。」
1樓是客廳、廚房,木梯走上去就是阿嘉的房間,有張雙人床、木吉他和為了拍片而改裝的書櫃,擺設和影片相同;這裡曾是張家5兄弟兒時的通鋪。
張永源笑說:「我們的生活受到干擾,所以日後僅允許粉絲在門外拍照,入內就看當時心情。」
至於經營成民宿一事,張永源透露:「我希望是原汁原味『阿嘉的家』,前陣子情商劇組把床搬回來讓我做民宿,劇組說應該可以,但至今沒下文,總而言之只要床到位,民宿便可開張。」
粉絲問題太多,張永源回答到喉嚨都啞掉,就讀高三的兒子張耿嘉(小名阿嘉,導演就是借用他的名字為男主角取名)特別做了部落格www.wretch.cc/blog/ppp0819),關於借景過程,均有統一答案。
場景2 喝完喜酒大夥兒橫躺處
大夥兒喝完喜酒後,陸續來到後灣堤防上躺著休息,這裡也是阿嘉呆坐思考的地方,旁邊有一座拱橋,附近則有平面觀景台。
除了後灣,建議可順便到萬里桐潮間帶欣賞生態之美。潮間帶可發現海星、海膽、海參、螃蟹等。
場景3 洋模扭腰拍照處
網友說那在「滿州警察局附近的榕樹下」,當地居民說那棵樹約有60年歷史,正確名稱是「掌葉蘋婆」。
場景4 海角七號
阿嘉把信送到老婆婆「友子」家裡,友子坐在椅子上整理檳榔,地址就是《海角七號》。
隔壁是販賣金紙的賴先生,他說,每天都有人來找景、拍照,「屋主住在台北,目前租給人家。」當時劇組是在房子後院取景,但承租者並不對外開放,粉絲只能在門口瞄一瞄。
場景5 主角相擁、演唱會所在地
男女主角擁抱和沙灘演唱會的景致,全在墾丁夏都沙灘酒店完成。
女主角友子(田中千繪飾)套房是借用夏都的「蜜月套房」拍攝,總共14間。定價56000元的皇家套房則是片中老芋仔們討論演唱會活動事宜的房間,夕陽西下在5樓賞海景。
女主角購象徵不同意義的琉璃珠項鍊送給好友,夏都商店也有陳列販賣,1條850元,平均1天賣5條;是位於屏東山地門的蜻蜓雅筑工作室手工製作。
場景6 阿嘉送信必經處
黑松海產店位於西半島漁村中,廚師每天早上向漁民購買新鮮的漁獲,沒有菜單,買什麼就做什麼,老闆笑說,只要夠新鮮,怎摩煮都好吃。手工花枝丸、河豚皮涼拌最有人氣。

必吃美食
位於恆春的「藍色海遇」餐廳推出同名電影料理。
「藍色海遇」的香草牛奶海鮮鍋是採用洋蔥、蔬菜、雞骨頭和林鳳營鮮乳熬製而成,不添加味精;老闆林玉秋的媽媽使用木柴熬煮高湯,每天忙碌5小時以上才能把湯端上桌,值得推薦的還有洋蔥椒鹽雞、醋製洋蔥、芒果醬沙拉等,飲品部分,「情定關山落日」最受歡迎。
店裡還推出溫泉鬆餅、海霧茶餅、洋蔥餅等「恆春三寶」伴手禮,使用恆春溫泉蛋、四重溪紅仁鴨蛋、林鳳營牛奶、澳洲安佳奶油、日本小麥粉等材料手工製成的溫泉鬆餅口感最特別,入口即化,香甜不膩。
夕陽就快西下,想吃到阿婆鹹粿就要用搶的。
阿婆的百年老厝旁是戶外嘗鮮區,放眼望去便是台灣海峽,很多人品嘗鹹粿順便看夕陽;厝前有個小攤,攤前用彩繪的枝幹排列成「鹹粿」2字。老闆陳文開常常在桌間「轉檯」聊天,他對著我說:「台北來的喔,你們台北人訂了一大堆,叫那個什麼咪仔送過去…」老闆,那叫黑貓宅急便啦。

★旅遊達人網/恆春鎮恆南路29-3號(恆春工商對面/飛魚客棧後面)/08-8882588,下午6點後撥0922555052/http://www.dotzing.com.tw/,提供「海角七號」專案導覽服務、諮詢
★阿嘉的家/恆春鎮光明路90號
★夏都沙灘酒店/恆春鎮墾丁路451號/08-8862345
★藍色海遇/恆春鎮恆公路967號/08-8891676(恆春三寶有宅配服務)/http://www.bluesed.tw/
★阿婆鹹粿/恆春鎮水泉里樹林路40號/08-8867263(有宅配)
★黑松海產店/恆春鎮山海路6號
★海角七號/滿州鄉中山路54號

(時報資訊)

928

颱風 遊戲區 毒奶 統一發票 鹽酥雞 不良笑花 血型 鬧鬼 郭采潔

保育 劉其偉的遺產

走進新店老頑童故居,有美女學者之稱的劉其偉孫女、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所助理教授劉思岑,緩緩追憶與爺爺互動的點滴。
問:妳和爺爺的相處方式?
答:我從小每個周末都會跟爸媽到爺爺家吃飯,晚餐後坐在客廳,爺爺固定坐在他的躺椅上講探險故事。奇怪的是,過年時爺爺家總是特別安靜,完全沒有電話聲。後來我才知道,爺爺不喜歡拜年這種應酬俗套,很怕被干擾,乾脆拔掉電話線,這樣就不會有干擾了。在外界眼中,我們劉家是個奇怪的家庭。我們的家族照很少,劉家男人都不興這套,不喜歡拍照,不喜歡過節。我若給爸爸或爺爺過生日,他們還會生氣,覺得是浪費資源和勞煩別人。
問:妳對爺爺最深刻的印象是?
答:外界以為爺爺的生活多彩多姿,其實爺爺所有時間都在工作,急著把藝術人類學的書寫完。你能想像一個九十歲的老先生,每天睡覺不到四小時,從不過週末假日、沒有休閒娛樂,每天就只有工作?工作到後來,雙手、雙膝的關節都是腫的,有一次他從椅子站起來隨口說出「很痛」,我們才發現他的痛苦,但他說完又走進書房工作。直到去世當天,爺爺都還在工作。
問:爺爺的探險故事對妳有什麼影響?
答:爺爺是為了研究人類學才去探險的,他並不愛冒險。舉例來說,爺爺過馬路時一定會走天橋,爸爸曾經問爺爺為什麼?爺爺說「走天橋才安全」。他不是為了冒險而冒險的人,這跟外界的印象很不一樣。爺爺說他在非洲碰到食人族,是他唯一感到恐懼的一次,這些故事我們還是聽得津津有味。
問:但劉其偉的次子劉寧生創下華人駕駛帆船環遊世界一周記錄,讓外界認為妳們家族存在「冒險基因」?
答:當初是叔叔自己想去航海,爺爺只說「你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而且是可以傳承下去的」。爺爺的影響都是身教,我們想要做什麼,他都不會反對。
問:妳走上保育這條路是受到爺爺啟發?
答:我大學念的是比較好找工作的商科統計,爺爺從未說希望我做什麼。一九九七年我要出國念書時,那是爺爺唯一一次特別找我去他的工作室,他只跟我說「人生就是要不斷的奮鬥」,還比出手勢說「Fight!Fight!Fight!」但在我的血液裡,應該還是受到了爺爺保育理念的影響,才會選擇改念森林系碩士、農推系博士。當我要攻讀博士時,爺爺要求「家裡不提供學費」。爺爺是要我學習獨立成長,也激勵我必須爭取到獎學金。巧合的是,我回國後到台中教書,住的就是當年爺爺住過的地方,好像注定要繼承爺爺的保育理想。
問:爺爺生前將所有畫作捐出,家人不會覺得可惜?
答:爺爺生前說過,他看到許多藝術家的後代為錢步入公堂,但他希望全家和睦、避免子孫爭產,「把錢、畫留給後代,只會害了後代」,所以把所有的畫都捐出去。就連爺爺生前最後一幅未完成畫作,朋友都說要好好保存,因為很有價值,但爸爸和叔叔討論後也還是捐給了國立美術館。別人以為我們會有很多爺爺值錢的畫,但我每次都很驕傲的說,我家留存唯一一張爺爺的親筆畫,是他畫我媽媽的素描,就連我台中住處掛的婆憂鳥家族畫「親親」也都是電腦輸出品。
爺爺家在廣東中山縣是有錢的大戶,爺爺說他小時候家裡宅院大到養老虎,婦女穿鑲金繡花鞋,逃難時才被迫離開。我念大學的時候,有一天爺爺突然召集爸爸、叔叔討論,說廣東那邊通知有一塊地已變成小學,問爺爺要不要把那塊地收回去?把地要回來可以投資當土財主,但爸爸、叔叔都認為應該捐出去,爺爺很高興。連一向不多話的奶奶都說,捐出去,小朋友才可以去上學。
問:妳未來最想做什麼?
答:我想推動爺爺作品的公益授權,希望透過爺爺的名聲做公益,例如醫院可以舉辦爺爺的畫展,將盈餘捐給需要的人。退休後我想去非洲做動物行為觀察,或是在山坡買塊地蓋流浪動物之家,這些都是受到爺爺的影響。
劉其偉的一生,從苦學的工程師變成無師自通的畫家,深入菲律賓、韓國、中南美洲、婆羅洲、非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研究人類學,很早就投入自然保育與熱心公益,活到九十歲還是工作狂。但在家人眼中,他最傳奇的是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的熱情與溫暖。
「爺爺八十歲時,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念國中的女兒來拜訪,只因為女兒想當畫家、想見劉其偉一面,爺爺根本不認識這對母女,但既然對方需要幫忙,爺爺就還是花很長時間陪她們聊了很久。那個晚上,爺爺依原定計畫做完研究已經是凌晨三點了。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家,是這樣珍惜每一個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劉思岑既驕傲又不捨地談著爺爺的生活態度。
也難怪,劉其偉墓誌銘上先是強調「生命實踐者,為生存而奮鬥」,然後才是「工程師、藝術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保育生態、熱愛生命、珍惜資源」。
劉其偉雖以畫作成名,但繪畫只是他的「副業」,目的是為了賺錢以支撐他的人類學研究「主業」。他在藝術人類學投注的心血,遠超過花在《婆憂鳥》、《薄暮的呼聲》、《斑馬》等名作上的心力。凝視老頑童栩栩如生的《自畫像》,更能感受到他在坎坷人生中不斷奮鬥的悲喜歷程。
送老頑童一程的告別式,劉思岑還當場燒了一封寫給爺爺的信,代表對老頑童的無盡思念。但劉思岑想下跪表達感念時,卻被爸爸一把拉起說:「爺爺不會喜歡別人下跪」。老頑童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風格,牢牢印在所有親朋好友的心上。
劉其偉的兩個兒子都喜歡海洋,次子劉寧生以環遊世界的航海家聞名,但長子劉怡孫才是長年以跑船維生。巧合的是,兩個兒子都只有獨生女,劉怡孫之女劉思岑被稱為美女學者,劉寧生之女劉乙瑮更已成為名模,神經大條的劉乙瑮從小就把相當嚴謹的劉思岑當做偶像,至今仍感情甚篤。
劉寧生曾經在一九九二年締造國人以中型帆船橫渡太平洋的紀錄。一九九八年底,他以將近兩年半時間駕駛「跨世紀號」帆船環遊世界一周,更成為台灣乃至華人世界第一人,被譽為當代海洋冒險家,還曾出版《海洋之子劉寧生》一書。
學航海出身的劉怡孫,更是不折不扣的船員,還一路做到大副,跑船經歷比弟弟更豐富。劉怡孫也很喜歡音響、對電器內行,六十歲時還自學電腦硬體,興趣廣泛不下於父親。
由於劉怡孫學什麼就通什麼,才自學電腦硬體一年,就被邀請到歌手伍思凱的工作室裝水冷電腦。「但我爸爸根本不知道伍思凱,回家後才說起有這件事,我直說可惜,早知道就應該帶我去看明星」。
劉其偉非常重視家庭和諧,劉怡孫、劉寧生兄弟及劉思岑、劉乙瑮堂姊妹都感情深厚。劉思岑對名模堂妹更滿是疼惜:「我和咪咪(劉乙瑮小名)從小就很親,有段時間曾經住在一起,我們有點像是電影《偷穿高跟鞋》片中的兩姊妹,咪咪是B型、神經大條,很讓人操心,我則是很嚴肅、很照顧她的姊姊,她從小就很尊重、崇拜我」。
劉乙瑮小學三年級時就舉家出國定居,直到進入模特兒這一行才返台。老頑童的赤子之心、冒險精神、保育理念在家族中傳承,不過藝術天分似乎就沒人擁有相同細胞了。

(中時電子報)

台灣女性故事 (台中)

月台上我們都曾等待、分別、錯過與相會;月台邊可能是你、我追逐夢想、青春、愛情、歲月的一站。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於2008年10月4日,在演藝廳辦理由童顏劇團演出的舞台劇「月台‧風」。
童顏劇團成立於83年,以培訓中臺灣戲劇人士,整合地方戲劇資源為宗旨,是中部具規模的現代劇團之一,演出兒童戲劇、舞台劇近百場。
新編舞台劇『月台‧風』,是一段發生在月台上,關於台灣不同時代女性,追求自我的故事。每個時空變幻的場景中,卻也都隱藏著我們的故事。或許我們每一天都在閱讀歷史,卻可能不曾認真注意過,發生在最貼近我們生活周邊的歷史,那是我們父母、祖父母經歷過的生活,也是最動人的故事。
「月台‧風」是以童顏劇團在民國88年特別為台中縣「舊山線」的鐵路文化季而編寫演出的「山線青青月台情」為藍本,在歷經了九年的歲月凝鍊,融入了高雄橋頭糖廠的車站戀情,再次改編!除秉持一貫的原創劇本與清新的演出風格外,更大量注入了年輕劇場世代的創作能量,曾入選國家文藝基金會青創會青年創作者的新生代的編導黃宣諭也參與劇本改寫並擔任副導;台中鐵道20號倉庫駐村之新銳藝術家盧崇真擔任舞臺及服裝的設計;音樂則由同獲青創會的音樂藝術家黃美雅創作,打造出不同時代的樂音氛圍。

(大台灣旅遊網)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中研院談《海角》魅力

中研院將舉辦「海角七號:殖民歷史、本土意識與現代性」座談會,邀請導演魏德聖與學者林文淇、林志明、楊小濱等六位學者參與。
這場座談會是由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彭小妍召集舉辦。彭小妍表示,「希望能將電影的學術價值談出來。」《海角七號》巧妙將美國好萊塢商業片、日本偶像劇、搖滾樂等當代文化元素,與台灣殖民歷史和本土意識等深刻議題結合在一起。「例如導演以行為舉止文雅的日本歌手與公關,與台灣人大剌剌、直率的形象作對照。片尾有日本歌手與台灣歌手合唱的場景,宛如日本歌手提攜台灣歌手,都觸及到後殖民的議題。」「這部電影是台灣社會的縮影,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認同或熟悉感。」
《海角七號》會不會只是台灣國片曇花一現的傳奇?也是討論的另一重點。

(時報資訊)

陳若曦關注環保、佛教 (新北)

陳若曦,本名陳秀美,一九三八年生於台北縣中和,父親為工匠,後來全家移居台北市永康街。近年她幾次搬遷,租屋地點也不出附近一帶。
她在北一女畢業後就讀台大外文系,與同學們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畢業後留學美國,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一九六六年與丈夫回歸中國大陸,一九七三年至香港居住,又移居加拿大、美國。
一九七六年她的《尹縣長》在台出版,曾被譯為英文、德文、日文、法文、挪威文等。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後,暌違家鄉十八年的陳若曦回台,與當時總統蔣經國先生會面,為被捕人士請命。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五年閏八月》書中預言大陸將飛彈攻台,在美國的她決定返台定居。
陳若曦曾有兩度婚姻,與首任丈夫育有兩個兒子,皆定居美國。近年關注環保、佛教議題,身兼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專欄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等。
今年將屆七十歲的陳若曦出版首部自傳《堅持.無悔---陳若曦70自述》,她筆下沒有太多沉緬、耽溺或長吁短嘆,節奏明快,情景卻無比清晰。
提到生平第一部自傳,她卻說得像是信手拈來,既非為了心願籌畫多年而寫,也沒有要藉此定今生江山之意。她只說:「我到這年紀了,非常坦率,沒有什麼不能寫!」反倒是出版社考量要為某人隱諱,才替她將一些名字改成代號。
回憶過往,陳若曦靠的不是日記,而是收集了十多年的小桌曆。她邊說邊把書櫃門一開,掏出一本本堆疊的行事曆。有小如掌心,有大過一本書的。她就靠著這些日期格子裡的幾行小字,一一召喚出記憶。
她心中抱定「要嘛不寫,要寫就老實」。她以事件為綱,回顧自己在中和與永康街度過的童年、親眼所見的二二八事件、求學生涯、感情歸屬。包括人生中最跌宕起伏的大陸文革經歷階段---她在留美時與台灣夫婿段世堯結婚,畢業後在先生提議下回歸祖國。時值文化大革命展開,他們夫妻歷經七年文革生涯後,才失望離去。
她笑說,當時投奔中國被許多人驚呼是「自投羅網」。回憶當年日子辛苦,一家人在文革肅殺氣氛下小心度日,還曾因兒子在玩鬧中冒出一句「毛主席壞蛋!」害怕到食不下嚥。如今回想,她十分坦然:「那時對眼前的苦都可以接受,不是認命,是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生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民族意識特別強烈,戰後所受的教育是「以天下為己任」。她認定中國是原鄉和祖國,學成報效國家是理所當然。
她笑談留美期間與先生、同學搞讀書會,研讀左派書籍,因為美國當局反共,聚會時得小心翼翼。為了怕電話被竊聽,總是拎著一大袋銅板到街上電話亭打電話相約。幾個人在公園裡一字排開,順著結冰的湖濱一邊繞圈一邊談話。她比了比當時全身瑟縮成一團的模樣:「天氣冷得要命,還談得慷慨激昂!」
在大陸期間,除了大字報和向上級交代的自傳,陳若曦不曾寫過文章。抵達香港後,她重新與老友聯絡上,朋友激勵她把大陸經歷寫出來,催生出她的短篇名作《尹縣長》。後來她又寫了一系列文革題材,一九七六年遠景出版《尹縣長》小說集,兩、三年內竟達到廿幾刷。
早在就讀台大外文系時,陳若曦便與同學白先勇、王文興、李歐梵、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對六○年代的文壇起了啟蒙作用。「年輕時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那時我嚮往存在主義,還模仿卡夫卡寫了一些充滿象徵的小說。但最大的動力是因為雜誌沒錢,為了省稿費,王文興提議我們每隔一期要寫一篇作品出來。」
而她文革系列創作則以寫實風格聞名。「當時心中想到大陸那些朋友,覺得應該把他們的故事說出來,發出不平之鳴,根本不需要創作,只是紀實而已。」
至今她仍堅持反映社會的寫實文學,不論是八○年代描寫美國華人社會的《貴州女人》、《突圍》,或者回台後所寫的佛教題材《慈濟人間味》、《打造桃花源》,都充滿感時憂國的情懷,「知識分子永遠是獨立的,也永遠關懷社會。」
陳若曦也豁達地說,她已不再寫小說了。「我不想證明什麼寶刀未老,老了有什麼關係,就藏起來嘛!」
年輕時隨夫赴大陸,礙於政治情勢與台灣家人斷絕聯絡,連母親過世都無法回台奔喪。
離家數十年,一九九五年她回台後想根留家鄉,先生卻想在美國養老,提出「友好離婚」,在擔任律師的大兒子經手下辦妥手續。過了幾年,她衝動再婚,三年後因政治理念不合分手。她笑稱現在「無婚一身輕」,還常告訴年輕女生「不一定非要結婚,戀愛多多益善!」
她每天早上出門運動,下午逛書店、看電影,有時上南門市場買菜,她現在負責婦女寫作協會、銀髮族協會等工作,不時要在家裡張羅十幾個人開會吃飯。好客的個性未曾改變,好玩的個性讓她一年跑上好幾回大陸旅行。
陳若曦言談中盡是「放下」。她說,晚年信仰佛教,帶給她極大的慰藉。「雖然我天生性格果決,但畢竟人還是太脆弱,佛教是很好的安慰,也教我要看開。」
陳若曦的雲淡風輕,讓這部自傳有了更重的份量。「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有些事也許不會做,但大體上我對這一生沒有後悔,畢竟人生哪有全無錯誤的?」

(中時電子報)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看我的胴體前請先聽我說

大學生鳳梨,巴掌臉、長睫毛,每個停格動作都極像是從漫畫繪本走出來的「初戀情人」。夢幻的她有個特別稱號:「名畫家陳淑芬御用模特兒!」
談起跟陳淑芳認識的過程,22歲的鳳梨說,那是國中時候的事情。她在漫畫博覽會上找陳淑芳簽名,隔兩天又在同一個會館中,巧遇獨自出來散步逛街的淑芳。「可能是因為,之前有在她腦中留下印象,所以後來淑芳就主動跟我要聯絡方式。」
鳳梨笑說,淑芳就像個小女生,她們每次見面都會聊個不停。可是聊天的模式又跟平常女生很不一樣!每次她們見面都會「拍照」,天氣好也拍、講話也拍、出去玩也拍…「有時候只是在淑芬面前隨便做個動作,她如果覺得『這個動作很好看』,就會要你停下來供她拍照,即使我已經很累了,淑芬還是會一直拍、一直拍。」
那聊天不是常常被打斷?不會很困惱嗎?鳳梨笑說,困惱是還好,但是有時候很想要聊天,但才剛開口,陳淑芳就會說:「停!現在不要講話。」讓她很無奈,因為「一拍照講話的話,臉就會變形,表情會很奇怪」,可是想聊天的慾望,又令鳳梨都會忍不住抱怨:「可不可以等我講完話,再拍照啊!」
鳳梨也坦承,不是每一次都是用全臉的,有時候廠商會指定要用她的笑臉搭配其他女生的眼睛,「大概是因為我笑起來感覺特別陽光,眼神卻有點憂鬱,所以笑容最常被廠商挑中。」
對於如此特殊的身分,鳳梨笑說,大一剛開學的時候,就有同學拿一本小說跑過來跟她說:「這個人跟你長得一模一樣耶!」但鳳梨卻強調那並不是工作,她只是在朋友有需要、有興趣的時候,「供她享樂」。有時候大家也會問她,知不知道畫家們私底下一些小祕密,鳳梨說:「陳淑芳很會吃!」兩分鐘就可以吃完一碗蘭州拉麵,「如果她再年輕個20歲,就能參加大胃王比賽。」陳淑芳同樣身為名畫家的老公──平凡,鳳梨則說,他很像兄長,講話有時候有點艱深!
花樣年華的鳳梨,其實被醫生診斷出,只能靠藥物控制卻無法根治的「不治之症」(全身硬化症/硬體症),未來有一天全身的肌肉可能會萎縮而死。

(今日新聞)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威尼斯建築展 華人作家助陣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建築物之外的建築(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呼應主題,中國館與香港館不約而同邀請作家助陣,邀來鍾阿城、李歐梵當策展人。擁有鳥巢等前衛建築的中國,是世人眼中的「建築實驗場」。此次中國館由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張永和擔任主要策展人,他定展題為「普通建築」,邀請劉家琨、童明、葛明等五位建築師,展出生活中平凡無奇、卻也最真實重要的建築。
成都建築師劉家琨受邀參展沒多久,便發生四川大地震。他全力投入災區重建工作。最後展覽內容也變成因應地震的「再生磚計畫」。他以破碎的廢墟為原料,加上農村稻稈、水泥做成輕磚,做為災區的重建材料。劉家琨表示,「它既是廢棄材料的重生,也是災區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曾協助設計「鳥巢」的建築師李興鋼則用紙管、紙盒搭蓋出一間紙磚房,既諷刺脆弱的建築,也拋出問題「建築師可能蓋出更輕、更安全的房子嗎?」
鍾阿城和攝影家王迪合作,在廢棄的工廠倉庫中展出探討「普通生活、普通建築」攝影作品。他拄拐杖出席中國館開幕式,引起騷動。
香港館的主題是「文化工房」,分成房子、景觀、文本等六大展區,企圖以建築、設計、攝影、表演、電影等文化領域,將香港織成「一幅流動的馬賽克」。
近年研究城市空間的李歐梵,負責策展「文本香港」,他從過去十年香港知名畫家、藝術家和評論家的作品中抽出片段,再讓觀者重新織成自己心中的香港。
以一部單車為基地搭蓋的「流浪家居」,也是香港館最引人注目的展覽。建築師黃國才以香港漁村鐵皮屋為原型,在單車上搭出一間僅容一人的小屋。裡頭書架、書桌、床一應俱全,讓「屋主」可以踏單車到處流浪。

(聯合新聞網)

吳李玉哥畫作彩飾醫院 (台北)

國內醫界最早掛上知名畫家的作品,應該首推台大醫院,走進新大樓的穿堂、走廊或是病房,就可以見到台灣第一位素人畫家吳李玉哥生前的十五幅真跡。
喜歡作畫的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指出,在台灣本土素人畫家中,吳李玉哥比洪通還早具知名度,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在年近六旬時才收起刺繡女紅,跟著畫家兒子吳兆賢學畫,創作媒材有油畫、水墨、版畫和雕塑,還有「祖母畫家」的美譽。
前台大校長陳維昭指出,當年規畫新建醫療大樓之初,即有意把藝術品納入空間設計,就在新大樓將啟用之際,適巧吳李玉哥病逝,院方決定依設計師的建議,收購十五幅遺作,再絹印六百幅,作為陳列展示,這也是醫界首次大規模收購同一畫家作品。
張天鈞表示,吳李玉哥作品洋溢赤子之心,筆觸纖細,用色鮮豔,對於色彩單調的醫院有點綴的效果,也可激發病患向病魔挑戰的意志。

(聯合新聞網)

幾米畫進榮總病房 (台北)

繪本作家幾米的「創作十年展」正在展出,十三年前他對抗血癌住的台北榮民總醫院七一病房,也成為「幾米病房」,昨天首度曝光。
一九九五年母親節前夕,幾米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到十月的五個月期間,他都待在北榮中正樓七樓的血癌隔離病房,只回家兩次,每次只待一周。
踏進這座病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家屬休息區,兩大面牆貼著幾米的畫,一個男孩優閒躺在綠色草地上,微笑仰望天空,象徵著戰勝病魔的輕鬆愉悅。護理站的牆上,則是一幅大大的彩色兒童木馬,「曾有病人問:這裡是兒童病房嗎?」七一病房副護理長劉芳媖笑說,常有走進幾米病房的親屬,以為跑錯了病房;但也有病人開心地表示,「能住進五彩繽紛的病房,也不賴」。
五年前,幾米的主治醫師、北榮血液腫瘤科徐會棋,在某次幾米返診時隨口問他:「要不要布置你住過的病房?」沒多久,幾米工作室人員就來布置,把原先冷冰冰的病房,化身彷如童話故事的夢境。
幾米住的是第六床;如今雖轉為一般內科病房,在病房外的走廊牆面,掛了一排畫作,六幅畫作主角,都在一個框框裡,像是一個男孩在框裡面,他望向框外優游的魚兒;還有一個女孩,框裡頭下雨,外面卻飄著晴空白雲;一幅背景是海,男孩一樣在框裡,後方是一座燈塔,男孩推開窗戶似想出去。
「這應該是代表幾米當時生病的心情。」劉芳媖說,當年她沒照顧過幾米,但這六幅畫都有個框,看過的醫護人員都認為,框代表幾米被困在病房裡的無奈。當年這間病房專為接受高劑量化學治療病人使用,病人打完化療,有如「置之死地而後生」,人很虛弱,為了避免感染,病人睡無菌床單、穿無菌衣,家屬和醫護人員需穿隔離衣,連食物都得經滅菌才能送入。幾米出院之後再也沒回來過,「他或許是不想再回憶治病痛苦的過程。」
幾米病房有如一座示範病房,劉芳媖說,如果病人心情不好,醫護人員便會說,「你看,幾米也住過這裡,他都能病癒出院,畫這麼多有名的畫。」病人也會受到鼓舞,認真接受治療。
「我是一個不乖的病人,醫院寄單子通知要我回去追蹤,我都沒回去。」幾米細剖當年罹患血癌住院的心情,「我是嚇得不敢回去!」
知道媒體要報導他待過的幾米病房,忙著「向左走、向右走」首演的幾米笑笑說,在病房貼上複製的畫作,「是想讓病房溫暖一點。」所以當醫師問他能不能布置,於是一口答應。
許多幾米的粉絲,都從他的畫作,去揣想他當年治療血癌的心境。幾米回憶在病房裡的景象:每天早上五、六點,實習醫師來抽血,決定需不需要補充血小板和血紅素,如果要,就要輸血;如果白血球升上來,才有「本錢」繼續打化療。
「那時我打的是很重的化療,一打就是半個月,白血球數只剩下一百」,住院五個月,只回過家兩次,太太也陪他住院五個月。
「我只記得,人每天癱在床上,無法下床,已分不清楚什麼早起、晚睡,」這段被隔離的病榻歲月,做了三次高劑量化療,副作用會身體出血,「整個牙齦都是血塊,」病況壞到差一點出現敗血症。
出院後有兩、三年,他狀況還不是很好,只能偶爾接案,一九九七年和太太生了一個女兒,一九九八年才又出版「微笑的魚」等畫作。
「醫師說,如果有復發再回來!」當年醫師考慮替他進行骨髓移植,後來找不到適合配對的捐贈骨髓而作罷。

(聯合新聞網)

鐵道文化園區 (花蓮)

位於花蓮客運總站隔壁的「花蓮鐵道文化館」,循著小小的大門進入,只見老松、榕樹掩映,正中央就是哥德式尖塔造型、1910年完工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為日本人興建東線鐵路的管理、營運中心,連同周邊的鐵路老建築,被花蓮縣文化局規劃為「鐵道文化園區」,也是台灣僅存的窄軌鐵道建築遺址。
日本於1895年治台後,1898年即著手規劃興建花蓮至台東的「東線鐵路」,1909年9月設東線鐵道部,1910年2月1日起造花蓮港至鯉魚尾(壽豐)段,至1926年貫通至台東,全長173公里的東線鐵路完工,讓花東縱谷的居民首次有了現代化的鐵路運輸工具。
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辦公廳則於1910年完工,建築物是四合院格局,以檜木興建,主建築還有哥德式中央塔樓。國民政府來台後,於1959年改為台灣鐵路局花蓮管理處,直到北迴鐵路完工後,台鐵於1988年把車站往西遷移至今天的花蓮新站,也讓原有的老辦公廳「退休」,2002年才由花蓮縣政府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
花蓮縣文化局說,鐵道文化園區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762釐米)基地遺址,由於軌距與西部的鐵道不一樣,使用的蒸汽火車頭、車廂及許多鐵道文物,都與西部不同。目前,鐵道文化園區內還規劃有蒸汽火車情境月台,雖然沒有達成復駛蒸汽火車的目標,但未來園區整體完成修復後,將成為昔日東線鐵路最重要的歷史見證。

(自由時報)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希臘發現一千四百多個古墓

希臘考古學家在北部薩羅尼加市發現一千四百多個古墓。他們是在新建地下鐵進行挖掘工程時,發現這些遺跡。這些古墓的年代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之間。
文化部說,這些古墓從簡陋的墓坑和石製聖壇墳墓到大理石石棺都有。新發現的五處墳場中有一處還發現供品,包括從波斯來的羅馬時代金幣、金、銀和銅等製成的珠寶、陶製花瓶和玻璃香水托架等。
薩羅尼加是公元前四世紀由馬其頓國王卡桑德所建立,它也是希臘和羅馬時代的主要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有些至今仍深埋在地底。

(法新社)

東南亞當代藝術 走出冷宮

近年來,國際藝術市場對於東南亞當代藝術的關注愈來愈高。蘇富比東南亞藝術部主管莫錦川指出,包括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藝術代表作,這一、二年來均拍出好成績。
印尼當代藝術雙語雜誌C-Arts主編Eddy Soetriyono分析,當高盛推出「N-11」名詞之後,東南亞的藝術隨著經濟實力增強而受到重視,特別是印尼藝術市場,成為繼中國、印度之後的後起新秀。
索卡藝術中心負責人蕭富元認為,印尼藝術家在國際重大拍場上的表現固然亮眼,然而泰國藝術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卻遠超過東南亞其他國家,且過去幾年價格漲幅不如印尼為大,印尼已經漲了4、5倍,泰國藝術作品同一時期漲幅僅有3成,預料在全球不景氣中,泰國藝術作品有機會繼印尼之後,成為一強棒。

(中時電子報)

台北雙年展 47組藝術家 (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大廳站著密密麻麻抗爭的人形立牌。他們表情憤怒激昂,怒吼著全球化趨勢下他們競爭不過資本家的強勢。他們拿著槍、標語布條,怒吼著自己賴以維生的一切都被剝奪。許許多多的人型立牌之間,還散了一地紛亂的宣傳單與影像。這是國際團體「國際錯誤分子」(Internacional Errorista)的作品。今年是台北雙年展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一共邀請了國際四十七組藝術家參展,也是雙年展第一次走出北美館的展場,將展區擴展到都會中的台北啤酒工廠、小巨蛋、捷運忠孝新生站與齊東街。
土耳其策展人寇東(Vasif Kortun)與台灣策展人徐文瑞共同策畫的台北雙年展,將主題放在標榜自由派的資本主義推動的全球化潮流,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問題。包括都會轉型、外勞與非法勞工、邊界的思考以及戰爭等。探討議題廣泛且嚴肅,藝術家們使用充滿著想像力的新奇手法,令人大開眼界。徐文瑞說:「藝術也許無法改變世界的混亂,但我們希望為世界注入一些能量、一些反思。」
全球化這種一切趨同的潮流,在各地所引起的政治、經濟乃至於文化風暴,近十年一直都是國際雙年展長青議題。國內針對這項主題探討的卻不多,因此今年的雙年展帶來頗為不同的視野。
荷蘭藝術家蓋瑞岑(Mieke Gerritzen)的錄像作品《美麗世界》道盡雙年展的一切議題。她製造華美刺激如同廣告般不斷重複的催眠效果,上頭有批判文字,強調跨國消費主義與娛樂經濟對人們的洗腦。
羅馬尼亞藝術家貝傑納如(Matei Bejenaru)長年投入全球化對於後共產國家勞工的影響。錄像作品《福明輪》重提一九九六年的悲慘事件。三位羅馬尼亞勞工因偷渡從台籍的福明輪被拋入海中。當時有許多羅馬尼亞勞工想要橫越大西洋移民到加拿大,到處傳出偷渡客躲在貨櫃中窒息或受人蛇集團控制的事件。
藝術家暨社運人士雷斯樂則推出他規畫的「世界大一同」展覽,展出過去十多年來在各國針對全球化會議組織如WTO 、G8等進行的抗爭事件與團體。
還有許多以搞怪爆笑手法呈現問題的作品。由來自捷克斯洛伐克兩位女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琦特卡,作品《資本論:愛情.幸福.健康的妙方》中兩位少女跑去找吉普賽女人算命,算命者摸的不是水晶球,而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無論問愛情還是未來,這本共產聖經就可以解惑並帶來幸福。

(中時電子報)

走出北美館 更有看頭 (台北)

台北雙年展的館外展場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台北啤酒工廠。由藝術團體Democracia帶來的錄影裝置《福利國家系列:摧毀貧民窟》是他們的代表作之一。
Democracia是由黎巴嫩藝術家伊斯巴尼亞(Pablo Espana)與羅培茲(Ivan Lopez)在西班牙馬德里組成的團體,在歐洲頗具影響力。《福利國家系列:摧毀貧民窟》根據馬德里貧民窟的拆除事件為主,那裡有數量龐大的吉普賽人,政府決定拆除後,居民必須強制遷居。
他們的錄像作品將貧民窟拆除的過程比喻為體育盛事,一群觀眾穿著休閒服拿著汽水,觀看拆除過程還不時叫好。時髦的年輕人開著推土機,播放著搖滾樂,十分亢奮。
另一個展場則是台北小巨蛋外的銀幕,播放土耳其藝術家阿拉達格(Nevin Aladag)的影片《跳跳車肚皮舞》。兩輛遙控汽車伴隨著阿拉伯音樂跳起肚皮舞,十分逗人。

(中時電子報)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主母死亡 狗兒作證

法國一隻叫小狗昨天站上法院證人席。
小狗的主人是位五十九歲的婦人,最近在家裡吊死了。警方認為是自己上吊,家屬覺得是謀殺。為了弄清楚,法院把狗找去指認嫌犯。據說,小狗看到這名嫌犯就一陣狂吠。
法官稱讚牠是一隻好狗,過幾天將會裁定這是不是一起謀殺案。好事的法國記者還特別比照卡通片神探狗的名字,給這隻狗一個綽號「史酷比」。

(中廣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