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不一樣的《中國文學史》

據二○○四年大陸學界的統計,大陸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已達一千六百部。這類書籍一向用作大學課材之用,儘管許多學者認為「佳作寥寥」,台灣學界卻少有人投入編纂。而龔鵬程即將在十一月推出的《中國文學史》上卷,可說是打破這片寂靜的學術著作。
五十二歲龔鵬程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他立志寫出不一樣的《中國文學史》:「我不依序介紹這個作家、那個作家的生平及八卦,也不抄撮這篇佳作、那篇佳作。」
龔鵬程打破過去常見的以政治體分期、列舉作家與作品賞析的教科書體例,以「詩經的文籍化」、「文學創作的自覺」、「文學技藝的強化」、「韓愈詩及其問題」、「被扭曲的說唱史」等五十個小題分章論述。他用夾敘夾議的筆調,探討過去的典範與爭論,以及歷代人如何建構文學史觀。
龔鵬程特別著重文學與當時歷史社會情境的互動,提出許多與過去不同的論斷,富於批判和創見。
龔鵬程的學術「論敵」學者顏崑陽指出,這本書雖將文學與社會文化背景做出交相滲透的詮釋,「但也充滿了矯枉過正的偏見,駁雜、漫談式的寫作,欠缺學術講求的完整論證。」「以論代史」,用議題式的寫法,迴避掉歷史時序、文體的起源和變遷等文學史的核心問題,缺乏系統化的整理。學者張高評、蔡英俊也表示,龔鵬程的洞見創新,但這是「只有呈現論點,對文學作品內涵的分析卻付之闕如」的文學史。
龔鵬程自信滿滿:「一部文字文本何以變成文學,才是我關注的事件。」例如杜甫為何在唐代之後被推舉為名家,就比杜甫的創作本身更值得探討。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