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台灣表演藝術需要通路

  開創台灣劇場新氣象的蘭陵劇坊,以重演《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兩部代表作,來紀念成立卅周年。邀集了蘭陵創辦人吳靜吉、政大校長吳思華、雲門舞集林懷民和表演工作坊賴聲川,舉行「台灣劇場與創意之路─尋找下一個卅年的航向座標」論壇。
  學術文化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認為,相較於卅年前的保守,現在台灣的創意不但更多元,機會也更多。「當年從觀眾不知道該不該笑、何時鼓掌、能不能穿拖鞋進場的宣導開始,這個階段的劇場教育已經過了,台灣現在的藝術教育邁向了下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藝術與教育的結合是必行的道路」。台灣目前致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談如何發展產業前,有兩個重要的基礎,第一是藝術教育的普及,第二是優秀藝術人才的獎勵,而這也是擴大文化創意產業消費群的重要過程。如果這兩項做不好,台灣文創產業只能是空中樓閣,不會有長遠發展。」
  林懷民則關注:「現在台灣的表演藝術需要通路!」不管是訊息或是演出的空間都面臨通路不足的問題,各地文化中心缺乏專業經營,假使問題不解決,就算有再好的作品也無法累積、觀眾也無法培養、專業人才無法成長。「去年表演工作坊在中國大陸演出一百多場,台灣卻只有四○場;今年雲門能去中國大陸六個城市巡迴,但台灣卻只有四個。」
  吳思華也認同,從台灣的劇場發展乃至文創發展,都需要先建構出穩定的生態才可行。「各地都需要有長期、穩定、可延續的平台,對內提供創作者交流、演出,培養觀眾的慣性,對外也能吸引觀光客。」
  林懷民說:「培基固本,之後才能百花齊放!若不如此,我們今天的討論意義與台灣的蓬勃創意,最後只是讓中國大陸受惠!」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