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強盛契丹王朝 西方誤為中國

  讓馬可波羅一心嚮往的中國,竟非中國而是契丹!與宋朝同時,契丹建立了強大的封建王朝「遼」,其國土最遠曾到西亞,疆域是宋朝的兩倍大,據傳每年來進貢的國家有六十個,包含宋朝、日本、韓國、波斯等,如此泱泱大國卻在二百餘年後消失不見,留下眾說紛紜與無人能解文字。
  西元第十世紀以後,中亞和俄國人曾經認為契丹(Khitay、Kitaia或Cathaia)就是中國。後來西方的Cathay這個名稱,也指中國。契丹一詞原為「鑌鐵」的意思,象徵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文獻中,契丹最早出現在四世紀後期,最初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於西元九四七年建號遼朝佔據東北亞和西域,大致阻擋了北宋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所以西方只知道契丹,不知道宋朝。遼亡後,西遼(1124-1211)仍在北亞存在,直至十三世紀初被成吉思汗征服,即逐漸消失。契丹大、小字,雖有實體存在,但幾乎無人能讀。
  遼代極盛時與西夏、宋呈現三國鼎立的局勢,遼太祖建國之始,便大規模地展開向西拓展疆土的軍事征伐活動,遠及西亞乃至更遠,草原絲綢之路因而再度興盛。全盛時期,遼國面積幾乎是北宋的兩倍大。北宋、西夏甚至韓國(高麗)、日本、大食、波斯自四面八方而來,除了銀、絹、節慶禮物外,與邊境互市的商品,大大豐富了大遼王朝的物質。
  「黃金旺族」即是以內蒙古博物院所藏出土及傳世遼代文物為主的展覽,以金、銀器為主,可看出契丹人對於黃金器物的愛好多元,是目前所知草原民族中最多樣的一支,其種類與精緻程度令世人驚豔。也可看到許多「外來」器物,如琥珀、瑪瑙、玻璃是從西亞過來的商品,玉材來自新疆和闐,漆器、瓷器則源於中國。
  多元的文化融合也造就遼朝發達的手工業,在金銀、銅鐵、陶瓷、珠玉、紡織、雕塑、印刷和木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如馬具不僅滿足了遼境各族的需求,其工藝技術和水準非常高,契丹鞍曾與宋瓷並列為「天下第一」。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許多西方人是通過活躍在歐亞草原走廊的騎馬民族間接認識中國的,所以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其實是契丹,十三世紀晚期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仍將火藥稱為「契丹花」,甚至到今日,俄語的「中國」發音仍是「契丹」。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