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生活美學新體驗

  文建會附屬機關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將於竹苗地區舉辦建築及公共藝術導覽活動,講師為專家黃健敏老師,行程包括:苗栗木雕博物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公共藝術、高鐵新竹站、交通大學第三招待所、新竹東門城等。
  苗栗木雕博物館曾榮獲2003年台灣建築獎;台灣高鐵新竹站以客家建築圍籠屋和晶圓半導體為設計理念,榮獲第一屆國際建築雙年展;而新竹之心-東門廣場更獲第二屆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
  活動即日起受理網路報名,僅需報名費100元,名額僅40位(18歲至70歲)。

(今日新聞)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鄭和寶船巨艦係金ㄟ

  南京牛首山南麓前發現一座明朝貴族墓,專家鑑定墓主人為七下西洋的鄭和副使、明都知監太監洪保。正在對洪保墓進行挖掘研究的南京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王志高表示,出土的墓誌證實寶船巨艦真的存在。
  根據史料,鄭和寶船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王志高說,學術界一直認為現留存的文獻中對鄭和寶船體量記載不實,中國古人不可能造出那麼大的船,但這次墓誌中記載的寶船體量與文獻中基本一致。
  6月18日,南京牛首山南麓的祖堂山一處工地,挖土機輕輕一抓,一座氣勢恢宏的明代中早期大墓露出地表。南京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介入調查,於墓道中緊靠封門牆上部出土墓誌確定,墓主人為洪保。王志高介紹,洪保是雲南太和縣人,與鄭和是老鄉,在船隊中的地位很高,官職為明都知監太監。
  時至今日,洪保墓的考古挖掘已漸近尾聲,雖然墓已被盜過,在南京酸性土壤的腐蝕下,已不見棺材和屍骨,但在一個多月的挖掘中仍然有不小的收穫,特別是對出土墓誌的釋讀,為鄭和下西洋船隊留給學術界的爭議給出了結論。墓誌不僅有鄭和下西洋時出使國家的先後順序,還透露了一些航海圖的內容。
  英國皇家海軍中校孟席斯曾以大量證據試圖表明,首次到達美洲的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不過王志高說:「據洪保墓誌的記載來看,這一觀點並不成立。鄭和的船隊沒有到過美洲和澳洲。」

(今日新聞)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英巨石陣旁巨木陣出土

  考古學家在英國巨石陣旁又發現一個巨木陣,用高大木頭排出來的大圈圈。
  為了解英國威特夏巨石陣的地理,英國考古人員利用最新技術,一吋一吋開挖巨石鎮附近的土地。結果在巨石陣旁幾百公尺發現地底有二十四個大洞。這些洞每個有一公尺見方。考古學家認為每個洞可以放進一根六公尺高的大木頭。從巨石陣來看,他們猜測這是巨木陣。
  這個陣直徑二十四公尺,比巨石陣短六公尺,形狀沒那麼圓而稍顯橢圓,也是西元前兩千到兩千五百年建成的。
  有專家解釋,巨石陣是拜死人的地方,巨木陣是拜活人的。不過還沒辦法證明。

(中廣新聞網)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大崗山龍眼蜂蜜 (高雄)

  高縣橋頭、岡山、阿蓮、田寮、大樹等5鄉鎮養蜂產銷班共同打造的「大崗山龍眼蜂蜜」品牌,歷經9年來努力,品質獲消費者肯定。為保障蜂農權益,高雄縣府曾協助產銷班向經濟部商檢局、智財局等單位申請專利標章,但智財局認為,「大崗山龍眼蜂蜜文化節」現由橋頭鄉等農會輪流舉辦,名稱應開放給高縣蜂農使用,不能獨厚產銷班蜂農,對申請案打回票。
  阿蓮鄉養蜂產銷班長陳國正表示,台灣養蜂協會推動的「國產蜂蜜標章」,雖有助於消費者辨識購買國產純正蜂蜜,但高縣蜂農還是期盼能打出「大崗山龍眼蜂蜜」品牌,因為大崗山是全台優質龍眼蜂蜜的生產基地。
  前農業局長、高縣養蜂產銷班顧問蔡復進指出,國產蜂蜜標章是驗證標章,非認證標章,大崗山龍眼蜂蜜則為認證標章,檢驗項目和標準更嚴格,為了增加蜂農的收益,他主張每年的評鑑蜜數量應擴增。
  縣府農業處農產運銷科長馬綠芬表示,「大崗山龍眼蜂蜜」品牌雖無商標專利權,但活動LOGO已向設計者買斷,專利權應該沒有被搶先註冊的疑慮,至於擴增評鑑蜜數量,她認為反而會影響買氣。

(自由時報)

精緻化夜市

  「夜市」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庶民文化之一,交通部觀光局要求業者垃圾不落地、油汙廚餘清潔等,企圖扭轉夜市髒亂、不衛生的印象,吸引國際觀光客。
  觀光局公布的十大特色夜市中,士林夜市、逢甲夜市在陸客加持下,宛如「當紅炸子雞」,反觀二十年前人聲鼎沸的寧夏夜市、華西街夜市,已繁華落盡。光靠「古早味」吸引不了年輕客群,寧夏夜市觀光協會開設主題餐廳,讓客人不必從頭逛到尾,也能美味「吃透透」,總幹事林定國說,主題餐廳每天只能接六桌客人,「訂桌的客人已經排到八月中。」
  要將夜市推向國際,不能只靠政府行銷,以寧夏夜市為例,九成以上的攤商擁有丙級廚師執照,廚師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確保健康美味,林定國強調,垃圾分類、商家外借廁所都已經在做,遮雨棚也會在一、兩年內架設完成。寧夏夜市約有一四○攤,下水道裝有兩台造價上百萬的油脂截流器,方便攤商油水分離,「就連要價五、六萬元的負離子靜電油煙處理器,都有近兩成攤商添購。」
  二十年前,華西街的「殺蛇秀」風靡全台,但經過外國旅客拍照檢舉,加上動物保育意識興起,蛇店關門,華西街也逐漸被遺忘。「夜市最吸引人的還是小吃。」華西街商圈區協會理事長余柏松表示,很多古早味美食手藝失傳,第二代、第三代改經營藝品店、腳底按摩等,「還好有國片艋舺幫萬華帶進觀光人潮,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華西街夜市。」

(台灣新生報)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鐵道輕便車 籲推廣 (北縣)

  菁寮民宿設置古早鐵道輕便車,鐵道迷建議農村社區利用現有糖鐵閒置鐵道推廣,帶動觀光人潮,又能保存鐵道文化。
  菁寮庄社造規劃文史工作室執行長黃永全表示,早期菁寮輕軌車道是以墨林村南82道路南側到店仔口(白河),長約8公里,日治時期1912年成立私營「關子嶺輕軌株式會社」,約經營30年,主要載運農特產品、山產、石灰以及民生物資,使菁寮、白河、東山、關子嶺地區能貨暢其流,帶動地方經濟繁榮。菁寮聚落是帶動後壁鄉發展源頭,來往白河及菁寮的鐵道人力輕便車更是見證繁華歷史,設置民宿時,特地在周邊興建鐵軌,希望遊客藉由輕便車,深入認識菁寮發展史。

(自由時報)

鹿港老街 (彰化)

  鹿港在清代時因海運關係是台灣重要貿易港口,也是清代台灣第二大城市!現在老街上的意和行商行,建立於西元1880年,是當時船頭行,負責兩岸貿易生意。
  船頭行有台灣有出口的樟腦油、鹿皮、竹器、蔗糖、荔枝等;也有海外進口的陶器、絲布、藥材、紙張、工具等,造就小鎮風光歲月。
  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下,意和行保留了鹿港閩南式長條建築街商舖,是傳統建築實屬難得非常完整古厝。老闆施超舜秉持商行貿易精神,集合鹿港特色伴手禮,公仔、紙偶、童玩、特產。施老闆表示,百年前意和行是各地特產的集散地,現在也有古早味紅肉梅粉、仙渣餅、野生橄欖、黑金桔、咖哩八仙菓、茶葉八仙菓、枇杷糖。
  意和行裡有鳥笛、扯鈴、小燈籠、吹泡泡、魔術方塊、香菇陀螺、小紙傘、益智方塊版等古早童玩,最讓遊客好奇的靠著手甩動就有變化萬千的魔術花。

鹿港老街‧意和行特產專賣店http://047788300.tw.tranews.com/

(大台灣旅遊網)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民間宗教文物展 (台中)

  民間宗教文化興盛,為讓民眾認識宗教文物的文史價值,台中市文化局整理文英館蒐藏40餘年的百餘件宗教文物,在台中市役所推出包括神像、法器等宗教文物特展,閉幕當天更將推出擲聖茭拿獎品活動。
  台中市早在民國65年時成立全台灣第一座文化中心文英館,收集傳統民俗文物,包括宗教文物類,宗教文物類約已收藏273件,部份文物已愈來愈少見,加上宗教文物演化出不同的形體、圖像,甚至具有美學、工藝價值,決定整理推出宗教文物特展。
  展出內容包括神像、法器、飾物、祭祀用物、辟邪吉祥物等,在神像部份包括有雕像及掛軸畫像等,有些道教佛像彩繪掛軸從繪畫及色彩精緻,具工藝價值,且在現代已愈來愈少見佛像彩繪掛軸。也展出不少宗教法器,包括釘棍、釘球等,另有早期民宅會在宅第門楣放置獸牌用來避邪,也是現代房舍不易看到的文物。

(自由時報)

新北市立美術館 (新北)

  「新北市立美術館」將落腳三鶯新生地!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和鶯歌鎮公所達成共識,將先以地方統籌款辦理美術館規劃案,也將首度採取國際競圖方式,廣邀國內外設計團隊,打造世界級的美術館建築。
  2008年北縣成為準直轄市後,就計畫興建國際級的「新北市美術館」,去年已完成先期規劃,預估總經費為21億元,計畫已送到文建會,並爭取中央補助。鶯歌鎮公所同意採公所提案申請,委託縣府辦理方式。
  美術館預定地就在大漢溪旁的三鶯新生地,面積約2公頃,未來除可提供專業展示空間,加強國內與國際的藝術交流活動,也將收藏新北市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考量北台灣缺乏適合兒童的專業美術館,也將整合兒童美術教育資源,設計親子共遊的展館。三鶯新生地未來將打造成藝術園區,搭配從南靖橋沿大漢溪畔的自行車道,以及大草原區的「三鶯之心」公共藝術特區,再結合藝術家駐村聚落,和鶯歌當地陶瓷工藝產業,發展為國際工藝創意美術重心。

(自由時報)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唐卡得靈感 畫金剛護台灣

  從冶豔的檳榔西施,到台灣土地上恣意放縱的土石流,藝術家張立曄無意間翻閱藏傳佛教唐卡書籍,看到唐卡上象徵守護力量的護法神,便著手創造「台灣金剛」系列畫作,張立曄脫離藏傳佛教的傳統,用畫筆詮釋自我內在的力量,也象徵土石流畫作收筆時凝止的力道。「希望這些金剛的能量,能夠守護台灣,也希望自己和朋友都能從金剛獲得正面的能量感。」
  金剛的身體萌生許多奇花異草,屹立在綠色土地上,散發出威猛而有力的光芒,而這些植物將茁壯成一棵黃金樹。
  張立曄個展「金剛。西施。佛」,在旻谷畫廊展出。

(自由時報)

遊民攝影師 (台北)

  「居無定所攝影展」在城中藝術街區開幕,遊民們親身演出行動劇,當代漂泊成員戴瑜慧、郭盈靖也參與演出,將遊民的真實處境重現。口白:「他們說我們是治安的死角,可怕的犯罪者,其實我們最痛很暴力,因為暴力日日夜夜傷害我們。」最後,每個人脫掉面具,這是一齣關於遊民露宿街,遭到驅趕、歧視的安全議題。
  攝影展是遊民的集體創作,也有社會人士參與。在政治大學教攝影批評與分析的郭力昕老師認為這些作品非常精彩,她們花很多時間在練習,熟悉相機的操作,相機原本是媒體攻擊她們的武器。一般人覺得遊民除了無住所、被驅趕,沒有其他內涵,但從她們的攝影作品,可以看出對自然、環境、美的關注,每個人都有其創作的才華跟潛力,只是沒有機會嘗試。郭力昕從事媒體改造,他希望媒體工作者能說服報社主編騰出版面報導,讓遊民的形象不再讓商業電視台繼續剝削,以中產階級的偏見妖魔化遊民。
  謝三泰攝影師是遊民攝影班的特約講師,從事新聞工作20年,他認為,攝影記者的相機的確是武器,記者抱持著「我就是要你好看」的態度,但對遊民而言,相機是對話的工具,用相片來說話。民眾可以透過相片跟遊民的心靈跟生存空間對話,了解遊民真正的想法。
  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朱傳炳表示,失業率攀升,愈來愈多人變成遊民。警察找不到罪犯,就會抓遊民當替死鬼,國家社會污名化遊民。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周麗華表示,大眾及媒體認為遊民是犯罪者是刻版印象,實際上遊民的犯罪率很低。社會局推出健保臨時卡,讓沒有健保卡的遊民生病能即時就醫。她認為政府能力不足,所以很感佩攝影班打破學歷、年齡限制,讓遊民發聲。
  協力出版遊民書籍的基督教救世軍台灣區區長Mike Coleman,計畫將書籍翻譯成英文,基督教救世軍在全球有120個分部,關切遊民議題。Coleman認為,遊民形成跟社會心理因素相關,包括家庭破裂、父母親失職、心理功能失調等。他建議政府,應該把預算用在遊民安置跟個案解決。
  遊民「晨曦」曾拍攝落難的神像,這些神像被遺棄在社會的角落,他覺得跟自己的處境很類似。晨曦曾當過101大樓戶外窗的清潔工,拍攝場景涵蓋摩天大樓,他最高曾登上101清洗大樓表面,攝影紀錄著他過往的勞動過程。攝影班成員也曾互相拍攝。
  遊民「卜派」說,他還沒成為遊民前,也有兩台傻瓜相機。他喜歡拍攝冒煙的火車,曾經為了老火車,繞了整個台灣,後來因為居住問題,底片被房東丟棄。如果自己能擁有一台相機,他想用影像重拾記憶中的老火車。

(台灣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