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原汁原味野東西

 
  台灣當代的原住民漢語書寫中不乏與食物有關的描述,學者表示除了隱含原住民族群的飲食多樣性外,也兼具文化傳說故事的多樣性。食物是原住民的生活現場,更是腸胃頑固的鄉愁。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董恕明在「原住民族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原住民作家書寫的飲食圖像中,從小米到酒、從山豬到飛鼠、從芋頭到飛魚,這些充滿原汁原味的「野東西」,一方面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現實描繪,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一系列對待食物的精神。
  她舉李迎真<外祖母與我>中提到的「菸葉」為例,外婆崇敬的看著她吞雲吐霧所吐出的煙型,就知道祖先來了沒,是與祖先保持聯繫、傳遞情感的方式。董恕明說,「這是迷信還是心領神會?都不是現代人的『菸害防制法』所能理解的。」
  原民書寫中也有把吃「蝸牛」當成吃「牛肉」或「牛排」的風趣說法,雨後出沒在鄉野間的「食材」,就是原住民平日生活的剪影;<最後的獵人>中,獵人失去戰場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去異地謀生。董恕明說:「這些原本靠土地吃飯的人,在這口飯裡,吞進去的是傷痕,吐出來的都成了哀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