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黃康輕敲琴鍵 詮釋族群樂音


21歲就從奧地利學成歸國的泰雅族青年黃康說,他從小熱愛音樂,國小三年級就立志要成為演奏家。
「松鶴部落家中有台鋼琴,小時候受媽媽啟發,覺得彈琴和學音樂是件很有趣的事。」黃康說,在部落生活時,家人們經常開小型演奏會,讓黃康伴奏。當時彈的都是簡單的曲子,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創造出表演氛圍,對黃康有很大助益。
黃康的父母都是老師,對他的音樂天份十分重視,從小就極力栽培。父親黃永光也是音樂教育系出身,今年從松鶴部落的博愛國小退休。黃永光說,在國內受教育後,聽了一位國中老師林閨秀的建議,決定讓孩子遠赴維也納念音樂。國內外音樂教育差別在教育方式,國內的孩子學音樂的同時,還得負擔繁重的數理科目,大學部有音樂雙主修制度;維也納的學制則可專注在音樂成就,只要老師認為學生程度夠,就可跳級。
黃康則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維也納學習古典樂的學生,6成來自亞洲,日本最多。進入音樂廳欣賞演奏會的年齡層,通常都比較高齡,很少有歐洲青少年會去聽古典樂派演奏。
黃康也提到,剛到國外時覺得樂理課程較淺,可是老師們的重點教學很值得國內參考:讓同學共同討論本學期要聽的音樂會與演奏會。這是國外音樂教育很重要的一環,要多聽別人的表演,聽不同類型的音樂,才會知道各家各派的優點。「只專注在練習自身的演奏技巧,沒有理解音樂背景,這是不夠的。」
黃康求學期間,松鶴部落歷經兩次重大天災。一次是921地震,另一次是72水災。921地震讓黃康家半倒,房子得重建;沒幾年又碰上因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大雨72水災。土石流淹沒了黃康家重建過的房子,再度陷入經濟困難。
黃永光說,當年土石流崩落是白天,全家只開了車逃出來,黃康媽媽還因腳受傷被直升機送下山。原本要去維也納看黃康,因天災無法成行,也沒辦法跟黃康取得連繫。黃康看到台灣災情非常緊張,母子倆本來決定放棄學業回台灣,因為連續重大災難的打擊,讓家人渴望聚在一起。
黃康說,爸爸堅持讓自己完成學業,也好在奧地利有許多台灣僑胞一路支持,讓家境艱困的他能念完大學。
今年回台灣,黃康除了多場演奏會,還和多位作曲家合作錄製《台灣原住民鋼琴曲集》,包括阿鏜(黃輔棠)、張邦彥、陳永明、許雅民、余國雄、楊道鑌、駱進國、駱頌揚、曾韻心,製作人邱垂堂。
黃康說,小時候在部落教會常聽長輩用古調唱歌,但要用鋼琴詮釋泰雅、排灣、布農各族的音樂,對作曲家和演奏者來說都是挑戰。要先理解曲子背後的故事,演奏才能有更深入的詮釋。
黃永光則希望,藉著音樂專輯出版、推廣到國際舞台,讓更多國家聽見台灣原住民族的樂音之美,更讓下一代原住民以族群為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