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唐僧偷渡取經當英雄


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共列四大奇書。由於西遊記常成為電視劇、電影的內容,民眾最熟悉的中國小說就是西遊記。
一般認為,西遊記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它其實是從唐朝到明朝近千年的歷史文化「變身」而成。西方有馬可波羅、哥倫布。研究明清小說的劉瓊云說,中國有唐僧,玄奘不滿足於當時佛教知識的現況,27歲開啟取經之旅。
從唐代到明代,取經的故事不斷演化,先是出現第一男配角「猴行者」,這位猴行者又轉變成為佔山為王,四處作亂,最後被神佛鎮壓的猴妖。
如果歷史上的玄奘是歷險英雄,小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英雄與猴妖的混合體,屬於流氓英雄。孫悟空覺得衣服和武器不夠派頭,到龍宮向龍王討,要龍王交出寶貝,不然就不走,武器金箍棒就是這樣來的。
唐僧取經時,適逢唐初政局尚未穩定,王朝只希望安定,很多法師要往西取經都被打回票,也就不去了。劉瓊云說,玄奘提出出境申請也遭拒絕,於是冒著後有追緝官員的風險,途中也不知道是否有可以信賴的人,加上自然地形險要的未知數,還是決定去取經。玄奘從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出發,繞過帕米爾高原,經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才到印度。
劉瓊云說,小說中孫悟空性格裡沒有尊敬這兩字。但他對唐僧講情義,負責任。孫悟空的興趣也並不在取經,而是在與各方妖精打鬥比試,保護唐僧。旅行活動並非近代才有,唐僧取經就是很重要的旅行,中國歷史上類似的旅行者不少。這也可以反思,當以「安土重遷」描述中國文化時,這個文化是不是還有冒險犯難的面向?是不是還可以從旅行、移動的角度重審古今中國和周邊民族的互動,文化交流和衝突。
一般認為中國文化很「本分」,但在劉瓊云眼中,玄奘和「西遊記」都有其叛逆性,他們最終成就的事業都始於對現狀的不滿。叛逆不全是負面的。英雄往往始於叛逆,但是叛逆需要伴隨韌性、毅力、機智種種品格才能成事。年輕人不妨從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中學習化叛逆為正向的能量,為改變世界的動力。

沒有留言: